1. 螢幕比例:
常見的螢幕比例有16:9丶16:10丶21:9丶32:9,比例大小約為下圖所示,
16:9 為面板切割利用率高丶省成本的比例(相較於16:10)。
16:10 偏向專業用途居多,影像丶設計等,相較於16:9,更適合轉直使用
因為短邊像素多為1200px,與部分老舊螢幕寬度1280px相近,因此觀看網頁時比較不會產生需要左右移動的狀況。
21:9 觀看2.35:1電影時,可以無黑邊,不過觀看其餘比例就會有黑邊。
32:9 相當於兩面16:9螢幕,如果有多螢幕需求可以考慮。
2. 螢幕尺寸:
螢幕尺寸為螢幕對角線之長度,多以英吋表示,1英吋為2.54公分,
部分廠商會將尺寸四捨五入,例如: 21.5"標示成22"丶23.6"標示成24"、24.1"標示成24"。
3. 可視面積:
由於螢幕有各種尺寸及比例,可視大小也不盡相同,有時會出現螢幕尺寸小,但可視面積卻較大的情況,例如:
40" 16:9 螢幕約為 88.6cm*49.8cm = 4413.5cm^2
49" 21:9 螢幕約為 119.8cm*33.7cm = 4036.7cm^2
4. 解析度:
常見的螢幕解析度有
1920×1080px (16:9 FHD 1080p)
1920×1200px (16:10)
2560×1080px (21:9)
2560×1440px (16:9 WQHD 1440p,俗稱 2K)
2560×1600px (16:10)
3440×1440px (21:9 Ultra-Wide QHD)
3840×2160px (16:9 UHD 2160p,俗稱 4K)
2048×1080px (DCI-2K)
4096×2160px (DCI-4K)
其實有幾種簡稱不太正確,不過很多人使用,就積非成是了。
部分廠商會將 1920×1080px 說是 2K 解析度,3840×1600px、3840×1080px 說是 4K 解析度,要別留意。
5. 點距:
像素之間的距離,與螢幕尺寸及解析度相關,此值越小,像素顆粒也會變小,過小可能會造成文字辨識不易。
6. 曲面弧度
近期有許多曲面螢幕推出,通常會標示多少R,此值代表螢幕的弧度對應半徑為多少毫米(mm)的圓弧,越小越彎曲,
據廠商說法,曲面螢幕具有較高的沉浸感,也可以減少邊緣的形變,
但也有不少用戶無法接受曲面螢幕,以及較不適合垂直使用,建議還是實際看過再選購。
7. 更新率:
也可以稱為 刷新率,螢幕一秒鐘可以顯示的畫面數目,常見的有30Hz丶60Hz丶75Hz丶120Hz丶144Hz丶240Hz,
有些會限制使用的連接埠,尤其是高解析度或高更新率,例: HDMI_1支援2160p 60Hz,但HDMI_2卻只能2160p 30Hz。
8. 可視角度:
用戶可以清楚看見螢幕上顯示內容的角度,通常垂直方向的可視角度會少於水平方向。
9. 反應時間:
又稱為響應時間,反應時間有很多種,大多標記為最黑轉最白及最白轉最黑的平均時間,
但一般液晶螢幕的弱點則是灰階轉灰階(Gray-To-Gray, GTG/G2G)的反應時間,不同顏色變化也有可能會有不同時間,
但廠商往往都只標「最好的某一項」,使得市面上出現許多標示反應時間1ms,但殘影卻很明顯的螢幕,
所以還是盡量以面板特性或找一些專業的評測網站來參考。
10. 顯示色深:
我們經常會聽到8Bit/10Bit螢幕,這裡所指的多少Bit數即為顯示色深,用於表示一個色彩通道分成幾個階層(levels),
現在的顯示卡多以數位訊號方式傳遞畫面資訊給顯示裝置,我們知道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不同,數位訊號僅能支援0或1輸出,
輸出階層數量是有限制的,而這裡的8Bit代表數位封包內帶有8個0或1的輸出,總共有2^8 = 256種組合,
因此8Bit顯示裝置單一色彩通道僅有256階,而10Bit則表示有1024階。
階層數越多當然越好,代表可以顯示更細小的階層變化,我們知道一般的顯示裝置有三個色通道,分別為紅綠藍(RGB),
廣告文宣中宣稱的1677萬色就是由此而來的(256*256*256),如果我們看到有款螢幕宣稱可以顯示10.7億色,
那我們就可以推測這台顯示裝置色深10Bit(1024*1024*1024 = 10.7億)
11. 色域:
顯示裝置可以顯示的色彩(三維空間)投影至CIE 1931 xy色彩圖的面積(二維空間),在螢幕的文宣中,我們經常可以看到100% sRGB、95% Adobe RGB,就是指色域的範圍。
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色域,
sRGB,原名standard Red Green Blue,為惠普與微軟等大廠在1996年所制定的,是目前最常見的色彩空間。
CMYK,印刷使用的色彩空間,使用四色混色方式表現不同色彩,與顯示裝置採用的光三原色不同。
Adobe RGB,為Adobe Systems於1998年所定義的,因為顯示裝置的sRGB空間與印刷使用CMYK空間有明顯差異,為了讓顯示裝置能夠與印刷結果一致,因此定義了一個足以完整覆蓋CMYK的空間。
DCI-P3,為美國電影業者於2010年發布的色域空間,用於顯示更多的色彩(相較於sRGB),現今4K HDR影片的色彩空間多以此為主,如有關看HDR影片的需求,需要特別留意。
部分廠商文宣可能會標示 115% sRGB 讓消費者產生這螢幕色彩好像很棒的錯覺,這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,由於Windows預設為sRGB色彩空間,若未經校色直接使用這類廣色域(比sRGB廣)螢幕,將會導致色彩空間座標錯誤,綠色與紅色會變得更濃郁,產生廣色域螢幕色彩比較艷麗的感覺。但實際上顯示是錯誤的色彩,未校準的情況下還不如一般 98% sRGB 螢幕。
但現在愈來愈多消費者選購這類廣色域螢幕,卻未經校準,因為與標準sRGB螢幕相比看起來豔麗許多(錯誤色彩),建議有色彩需求的用戶請多加留意(選購99% sRGB螢幕,或是套用校正檔後的廣色域螢幕),否則可能會出現在自己螢幕中顯示正常色彩的圖片,到了別人螢幕卻過於黯淡/艷麗的圖片。至於色彩校正,未來應該會寫些簡單的校正文章。
(來源: 維基百科 - AdobeRGB)
(來源: EIZO 官網 - CG319X)
如同字面意思,通常指顯示裝置全局最大亮度,不過一般人使用的亮度約在80 ~ 160 nits,不太需要太亮。
如果是具備HDR能力的顯示裝置,則相對重要一些,此值可能影響全局亮度上限。
13. 峰值亮度:
這是屬於具有區域控光能力的HDR裝置特有的規格,用於表示小區域突發最大亮度上限(非全局亮度)。
14. 對比:
純黑與純白的亮度差異比例,通常IPS面板約為1000:1,VA面板約為3000:1。
15. 動態對比:
這大概是最沒有意義的參數之一了,許多顯示裝置具有全局動態亮度控制的機制,但預設幾乎都不會開啟。
因為全局動態亮度控制會導致整體畫面明暗劇烈變化,與區域控光不同,區域控光只會控制局部變化。
16. HDR:
由於現實生活中,明暗的差異大幅超過螢幕面板所能呈現的對比度,即使是對比度5000:1的VA面板也無法完美展現。
因此發展出HDR技術,藉由區域控光來達到畫面對比超過10000:1的顯示效果。
不過許多低階HDR沒有區域控光,或是控光區域太少,僅藉由色調映射方式來達到偽HDR的效果。
17. 抗藍光
這項也是我認為相對沒有意義的功能之一,多數螢幕開啟抗藍光功能後,降低藍光,而導致畫面發黃。
而且這項技術的方式就是降低藍色成分,那直接調低藍光不就好了?況且Windows還內建夜間模式,亦可達到相近效果。
雖說可能有少數螢幕藉由改變背光頻譜分布,使用同色異譜方式達到降低短波長藍光的同時,亦保持色彩準確度,但比較少。
18. 不閃爍/不閃屏
螢幕背光發光模式,藉由DC方式(或極高頻閃爍)取代低頻率閃爍的PWM控光,有助於減緩眼睛乾澀的情況。
19. HDR格式
HDR全名為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(高動態範圍成像),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支援HDR的格式。
像是:HDR10、HDR10+、Dolby Vision、HLG等。HDR10是最普及的一種,其次是Dolby Vision,HLG則是電視廣播使用。
目前現階段(2020年9月),市面上流通的HDR格式影片幾乎都被HDR10壟斷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項僅表示支援格式,並無法保證其HDR效果優良。(Dolby Vision例外)
20. HDR等級
目前市售的顯示器多採用VESA或UHD Alliance所制定的HDR認證,常見的等級區分如下表所示。
UHD Alliance的認證多出現於電視,DisplayHDR則多出現於電腦螢幕,HDR1000與Ultra HD Premium兩者略有不同。
需要留意的是,低階認證標準的螢幕不見得會比高階的還要差,有時候可能只是全局峰值亮度無法達標而被打下一階。
HDR最看重的是局部最大亮度與暗度的差異,以達到靜態畫面有足夠高的對比度,全局亮度相對沒這麼重要。
寫在最後,
有些廠商會將格式當作是該顯示裝置的等級作為文宣,而不是以該產品的性能為依據,像是傳統SDR最大亮度訂為100nits,HDR10格式支援最大亮度為4000nits,就說自家產品亮度提升40倍等...,這種話術根本就是在騙人,消費者要多加留意。
其他評測常比較的項目以後有機會再補...
2018.10 開始編輯
2020.09.12 發布(咕咕咕...)
18. 不閃爍/不閃屏
螢幕背光發光模式,藉由DC方式(或極高頻閃爍)取代低頻率閃爍的PWM控光,有助於減緩眼睛乾澀的情況。
19. HDR格式
HDR全名為High Dynamic Range Imaging(高動態範圍成像),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支援HDR的格式。
像是:HDR10、HDR10+、Dolby Vision、HLG等。HDR10是最普及的一種,其次是Dolby Vision,HLG則是電視廣播使用。
目前現階段(2020年9月),市面上流通的HDR格式影片幾乎都被HDR10壟斷。
需要注意的是,此項僅表示支援格式,並無法保證其HDR效果優良。(Dolby Vision例外)
20. HDR等級
目前市售的顯示器多採用VESA或UHD Alliance所制定的HDR認證,常見的等級區分如下表所示。
UHD Alliance的認證多出現於電視,DisplayHDR則多出現於電腦螢幕,HDR1000與Ultra HD Premium兩者略有不同。
需要留意的是,低階認證標準的螢幕不見得會比高階的還要差,有時候可能只是全局峰值亮度無法達標而被打下一階。
HDR最看重的是局部最大亮度與暗度的差異,以達到靜態畫面有足夠高的對比度,全局亮度相對沒這麼重要。
有些廠商會將格式當作是該顯示裝置的等級作為文宣,而不是以該產品的性能為依據,像是傳統SDR最大亮度訂為100nits,HDR10格式支援最大亮度為4000nits,就說自家產品亮度提升40倍等...,這種話術根本就是在騙人,消費者要多加留意。
其他評測常比較的項目以後有機會再補...
2018.10 開始編輯
2020.09.12 發布(咕咕咕...)
2020.10.21 部分內容修正
2020.11.14 部分內容修正
非常清晰明白,感謝好文。
回覆刪除